關於星際大戰的「光劍」 幕後故事比銀幕上演的還精采
余宗翰Knowing2017年5月4日
《星際大戰》的經典台詞「願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因為「力量」(force)的發音和「第四」(fourth)很接近,星戰迷取其諧音,就變成了「在五月四日與你同在」(May the fourth be with you),然後5月4號就成為「星際大戰日」了。
說到星戰,大眾普遍的印象非光劍莫屬,死星、絕地武士什麼的對星戰迷之外的人來說都太高深了。而說到光劍,這個東西可不簡單。
光劍是啥做的啊!
受到一些媒體的誤導,很多人以為光劍的劍刃是雷射等物質激發射出的高能量體。雖然這想法很直觀,但太天真了。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什麼光劍可以擋格其他光劍呢?
事實上,要解釋光劍的鑄造「並不容易」,要講可以講很久。總而言之,光劍就是一個高能量體取代金屬劍身的夢幻兵器,而且這個高能量體會被磁場收束成長劍狀,十分強韌,破壞力也極強。光劍的組成有一個關鍵物質,叫做「光劍水晶」,用來承載絕地武士的原力,並注入到光劍能量體中產生不同的屬性與顏色。
就如同京劇的臉譜一樣,光劍的顏色反映著使用者原力屬性的正邪好壞。
光劍武術的源頭
星戰的創造者 ─ 喬治盧卡斯十分喜歡日本武士文化,所以光劍形體與日本劍道的竹刀之相像並非偶然。然而,早期的星戰系列,也就是星戰正傳三部曲裡的光劍武術其實含有比較多的西洋劍術成份,而非日本劍術。
所謂的西洋劍術不是現在西洋劍比賽中常見的那種單手持劍刺擊風格,而是歐洲中世紀以降的古典雙手持劍劍術。這種劍術由西洋劍術大師 Bob Anderson 「操劍」設計。這種劍術比較優雅,有紳士氣息;然而,早期電腦特效不夠發達,演員們必須拿著碳纖維棒製成的光劍道具進行拍攝,然後再經由特效人員手工描製膠捲完成特效。「碳纖維光劍」很重,這可能是設計雙手持劍武術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何早期的光劍打鬥動作較不靈活。
順便講一下, Bob Anderson 堪稱西方近十幾年來最偉大的武術指導,他參與了魔戒、神鬼奇航等大片的武術設計。甘道夫一手持劍、一手拿魔杖的經典武戲就源自於他的想法。2012年他老人家去世了,當時他正參與哈比人系列的製作。
光劍武術開始世界化
後來,光劍武術脫離西洋劍的樊籬,開始融合了日本劍道、棍術(比如達斯 摩爾的雙頭劍杖)等武術,甚至是空翻、轉身,還有「捏劍訣」... (注意一下歐比王的起手式) 總之,當電腦特效越趨進步光劍道具的材質也隨之減輕,演員要玩什麼花招都容易許多。在現在這個武打元素冗濫的電影生態中,無限花招、無限元素融合是不可免的趨勢,早期星戰裡典雅穩重的劍鬥風格就只能隨風而逝了。
有沒有聽過「光劍七式」?
聽到「光劍七式」這個名字有沒有覺得有點雷人?但官方設定中確實區分出七種光劍武術的基本類型,分別為Shii-Cho、Makashi、Soresu、Ataru、Shien / Djem So、Niman和Vaapad。光看這些子音母音嚴整相連、如同英譯日語的命名,就能猜到它們受到東亞文化的深刻影響。
這些劍型設定晚至2002年才出現,算是事後諸葛,但據說有些星戰迷會考證星戰電影中的劍鬥場面分別屬於哪種劍型,非常地嚴肅..
無論如何,不管你覺得星戰迷有多無聊,也無法改變今天 ─ 5月4號 ─ 被他們冊定為星際大戰日的殘酷事實,今天的星戰迷沒有極限。
(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