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ing余宗翰
2017年7月13日 下午8:00
有點令人意外,善於拍攝史詩大片的克里斯多夫諾蘭竟然還沒拍過戰爭片,直到這次本月20號上映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講述二戰期間英國的一次「輝煌的撤退」。
諾蘭似乎不愛古裝戲,至今仍未拍攝過二十世紀之前的時空。但未何選擇「敦克爾克之役」呢?因為敦克爾克之役是一次「煇煌的戰敗大撤退」,在二戰史上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原本以為會犧牲慘重的撤退行動竟然成功救回33萬軍人,為同盟國陣營保留持續抗戰的元氣,這矛盾的「光榮戰敗」想一想挺符合鬼才諾蘭喜愛深層探討的風格。
另外,這次大撤退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諾蘭是這麼評價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是二戰的重要時刻,假如這次撤退沒有成功,英國人將不得不投降,德國絕對會征服歐洲,美國也不可能參戰。」而且,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中英國軍民一體地幫助軍人從歐陸撤退之歷史記憶被諾蘭視為「英國的DNA」、「歷史上的一個傳奇」。
1939年因為德國入侵波蘭而爆發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與法國不久即向德國宣戰,但英法聯軍一直躲在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後,不敢輕撓德軍鋒銳。沒想到德軍發動「閃擊戰術」,坦克大軍快速繞過馬其諾防線,以兩個主力軍團包抄英法聯軍,節節敗退的40萬聯軍向北方的敦克爾克撤退。
德軍本來可以順利包抄英法聯軍,但不知為何希特勒下令抄截退路的軍團停步,讓英法聯軍有一線生機。有人說這是希特勒要以此逼和英國,畢竟英法聯軍即便順利退到敦克爾克,英軍也很難接應軍人們渡過英吉利海峽,將40萬聯軍逼至死胡同將是很好的談判籌碼。也有人說希特勒太自信德國的空軍優勢,不想以陸戰硬碰硬解決英法大軍。
無論如何,英法聯軍退至沒有天然良港的敦克爾克後,在9天之內撤走了33萬多軍人,堪稱奇蹟。敦克爾克海岸為沙岸,英軍的接應艦隊無法靠岸,軍人們得站在海水中排隊等候接應,本來就困難重重,再加上當時德軍已在海岸上佈下無數水雷,海面下也有潛水艇隨時伏擊,空中則有德國軍機轟炸,在德軍逐步縮小包圍圈的壓力下,40萬大軍時時刻刻處於恐懼之中,短短九天卻是漫長的心理折磨。
本來英國不抱持多大的希望,甚至英國政府還有不少人主張與德國求和,幸而主戰派的邱吉爾頑強拒斥,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奇蹟才得以預告未來二戰的光榮勝利。
因為英軍能夠救援的船隻有限,政府必須徵召民間船隻,而英國人民也熱烈響應,無數漁船、私人遊艇組成迷你艦隊,不斷往返於海峽之間,其中有不少人因而犧牲。在英國人民的團結下,成功撤退33萬人的行動不僅保留了日後對抗軸心國的元氣,也增長了英國人民的士氣與榮耀感。諾蘭曾說,「當我們說『敦克爾克精神』就是指團結一致、不屈不撓,這是跨越種族的人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