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990
2019
以下資料主載於網路 : 【聽那些女孩唱歌】辛妮.歐康諾的愛、憤怒與哀愁 ── Sinéad O’Connor
90年代紅極一時的「小紅莓」(Cranberries)主唱Dolores O'Riordan 在2008年1月15日以46歲之齡驟逝,讓無數成長於那個音樂類型百花齊放年代的中青輩同聲一慟;她那高亢清澈、氤氳綿延、力道與溫柔的嗓音,與小紅莓擅長的動聽旋律,交織成為一代人無法磨滅的記憶。而紅遍港臺的歌手王菲,將小紅莓的一首《Dreams》翻唱成電影《重慶森林》主題曲《夢中人》,對她們的名聲在華人音樂圈的傳播更有如推波助瀾,也讓Dolores的死更添唏噓。
然而,在小紅莓重新引起世人目光之際,卻也讓人忍不住想起另一位同樣被王菲多次翻唱、在1990年代引領風騷,後來也經歷種種人生巨浪、以更鮮明的反抗、叛逆特質,帶起90年代女性風潮的搖滾歌手──辛妮.歐康諾(Sinéad O’Connor)。
毫無疑問,Sinéad O’Connor儘管擁有姣好面容、靈動大眼,卻選擇以倔強、光頭的形象出道,孤傲直率的言論、憤怒的表情甚至成了她的代名詞,矛頭直指一般大眾心目中對女性溫柔性感的刻板印象。從一開始,她便強調自己不想當性感偶像或女神,而是一個嚴肅的藝術家。
O’Connor的父母在她8歲時離異,她和另兩名兄姐在當時愛爾蘭的法庭習俗下監護權歸給母親,卻造成長期受虐(這段經歷後來她寫成”Fire in Babylon”一曲);父親為了取得監護權,從結構工程師改行成為律師,專司離婚法,並爭取為父也能得到監護權。13歲時,她終於如願以償搬去和父親與繼母同住,但仍有缺憾的心靈卻使她在15歲時因扒竊被送入感化院待了18個月。然而,她的寫作與音樂才能卻在這段期間有了長足的發揮,但嚴苛的感化院生活卻又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另一片陰影。
之後,Sinéad O'Connor 獲得和許多知名藝人的機會,包括The The、Adan and the Ants等,1990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I Do Not Want What I Haven't Got》更是把Sinéad O'Connor推向成功的高峰。翻唱Prince的”Nothing Compares to U”一炮而紅,橫掃13國排行榜冠軍,在英國也蟬聯四周冠軍,還獲得「年度最佳藝人」、「年度最佳女藝人』」等,三項MTV音樂大獎,包括還以『I do not want what I haven't got』專輯獲得第33屆葛萊美獎『最佳另類演出』的獎項璀璨絢麗的音樂生涯於焉開始。
當然,Sinéad O'Connor那高亢轉圜、時而憤怒激昂、時而悠揚空靈、又孕育著無限柔情與深邃情感的天生好嗓音,是她的天賦本錢;對宗教、威權的激烈批判(包括在演唱會舞台上拒絕出現美國國歌、在電視節目訪問公然撕毀教宗照片而遭到抵制等事蹟),則是她緊緊吸引世人眼光的焦點。雖說叛逆、前衛、顛覆這些形容詞,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為她增添了更多知名度、為人所記憶,但不可否認的,她的音樂,其實有許多都是充滿著溫暖、關切和純粹美麗的;
1992年翻唱爵士經典曲的《Am I Not Your Girl?》獻給紐約聖馬可廣場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用信仰與大地表徵母親、1994年抒發她與母親情結的《Universal Mother》,2000年彷彿是要給自己信心與勇氣的《Faith & Courage》,乃至2014年宣告自己獨立自主意志的《I 'm Not Bossy, I'm The Boss》等多張作品,她那如標誌般的嗓音,時而氤氳著甜美幻夢的氛圍,時而散發著反抗的堅硬力道,然而,不管是低吟或嘶吼,在她的音樂裡,總是可以感受到一份對力量的竭盡渴求,印證了她內心裡始終脆弱、極度不堪一擊的那個角落。
撥開光鮮亮麗的演藝圈外皮,掩住鎂光燈那刺眼的光芒,以及她帶給無數聆聽者的情感與思想激盪,最後剩下的那個Sinéad O'Connor,她自己,卻是如此赤裸、脆弱而搖搖欲墜。一如許多在這世界掙扎泅泳的平凡小人物如你我。
留言列表